台灣難以計數的升斗小民,默默以辛苦錢長年行善,悄悄散發人性的光輝。(pixabay)

台灣難以計數的升斗小民,默默以辛苦錢長年行善,悄悄散發人性的光輝。(pixabay)

【大紀元2012年07月22日訊】(大紀元記者施芝吟台北專題報導)年幼家境貧苦、常繳不出學費,長大後發願行善助人的趙文正,靠著做資源回收,30多 年來不但捐款400多萬,還助養13位孩童、捐贈警備車。他說,做資源回收時有人譏笑他,說像狗一樣翻垃圾桶,當時讓他難過得差點掉淚。但他說,為了能讓 孩子受教育,「什麼苦都能忍下來」,當時趙文正沒有回話,只是默默地走開。日前趙文正榮登美國《富比士》雜誌亞洲行善英雄榜。

台灣難以計數的升斗小民,默默以辛苦錢長年行善,悄悄散發人性的光輝。前年台東菜飯陳樹菊被美國《時代》雜誌評選為「最具影響力百大人物」,與美國總統歐巴馬等人並列。這些世人看來炫目的榮譽,在陳樹菊的眼中卻「沒什麼重要的」,她說,捐錢做善事就像是吃飯睡覺一樣自然。

勵馨基金會執行長紀惠容指出,聖經上說,寡婦捐兩毛錢與富豪捐千萬,是同等價值,不需要認為富豪捐千萬的錢就比較大,像陳樹菊等人以點滴儲蓄低調助人,同樣受世人尊敬。

紀 惠容說,曾在風雨交加的夜晚,有位老先生,雙手抱著存錢筒走入勵馨基金會,撲滿裡頭的錢有小到一角,大到一千元的;有人堅持用信封裝銅板寄過來,並且一直 持續著,讓勵馨印象非常深刻。紀惠容感動的說,台灣人的行善很多都是默默而且是小小的在做,盡自己所能幫助流浪、無家可歸的人,提供他們吃飯的錢,或是以 撿資源回收的錢,發誓要辦學校等等,台灣人行善的作為真的很讓人感動,千萬不要善小而不為,事實上發揮的影響力極大。

「台灣民眾真的很有愛 心,只要民眾看到需要幫忙的人就願意捐助,尤其是曾有受苦經驗的人,更能感同身受,自己好一點就會想要捐助。」家扶基金會副執行長何素秋說。她也指出,沒 有期待哪個人要捐很多錢,而是希望很多人參與,小額捐款,匯集大家力量,除達到助人目的外,也是營造社會良善的風氣,社會是相互幫忙及支持,無形中會讓社 會更祥和。

行善的方法有千百種,有錢者可以出錢、有力者可以出力。曾有3名女大學生,抱持著「讓家園更好」的信念,背著自製的垃圾桶,每天 花6、7個小時頂著烈日彎腰撿垃圾,並告知民眾垃圾不落地和資源回收的重要,許多民眾也加入幫忙撿垃圾。愛心是具有感染力的,一個個動人的善行,引起媒體 報導後,吸引更多的人投入助人行列,而更多受助者把感謝化作行動,接棒幫助後輩,形成一個「善」的循環。

紀惠容說,許多善心人士持續捐款,但是有的是沒目標的捐,看誰可憐就捐錢,媒體常報導,哪個人很可憐阿,有善心人士看到就捐錢給他,一下子他有數百萬數千萬元,但是這些錢可能變成當事者的災難,當事者的親戚朋友,發現他有錢時,就會去跟他借錢。

因此她建議,民眾真的要行善的話,除了持續之外,可以的話,真正去了解需求在哪,捐在對的地方,不一定要捐大錢,小錢且持續又有目標的捐,這樣是非常好的;如果手上有多一點的資源要分配,那希望當事人能夠更理性、更智慧去想一想,這筆巨款想要給誰,如何分配等。

在台灣社會的角落,依然有很多默默付出卻不為人知的行善英雄。

伸出你的手 牽起迷途的他

台灣還有許多弱勢團體需要協助,但受到經濟不景氣影響,民眾捐款意願似乎也連帶降低了一些,對於冷門議題,民眾捐款意願更低。

紀惠容舉例說明,以雛妓為例,也許社會上部分的人會認為,是由於她們自甘墮落或愛慕虛榮,不想協助她們。但其實這是一個人權議題,必須經過長期的宣導,大家才會理解。她說,那些孩子需要被關心,並不都是她們選擇墮落,或貪圖金錢,而是社會沒有善待她們,她們只是孩子。

她指出,這樣的觀念要轉變需要一些時間,大家才願意給他們一隻手。

每個社會都有迷途的孩子

包 括未成年懷孕,有些人認為,還這麼小就跟別人亂生小孩,可能覺得這些孩子是否不守規矩有道德問題,因此不想幫助。勵馨不斷告訴社會大眾,其實每個社會都有 不小心走差的孩子懷孕了,但是有時不見得是她的錯,比如原生家庭缺乏人關心、教育她,可能在某一個抉擇點走錯了,也或者是受到強暴,或是她身體自主權不是 那麼清楚,她也是受害者。

另外她也強調,小Baby(嬰孩)也有生命權,需要受到關心,而不是直接被墮胎或不被善待,所以勵馨一直告訴社 會,要如何善待小Baby,現在台灣少子化,不希望大家用譴責的心態,讓這些還沒見到世界的孩子失去長大的機會,或是讓懷孕的年輕媽媽不理孩子,如果大家 不協助的話,往後的社會成本更大。這樣的觀念及宣導是需要很長的時間,這也是勵馨募款常遇到的困難。

受到異樣眼光 讓他們走不出陰影

台 灣捐款人很多是希望直接去跟關懷對象面對面接觸,有直接的感受及回饋,不過,勵馨基金會副執行長王玥好說,以勵馨服務對象來說,相對較困難,因為服務對象 的社會汙名化尚未去除,比如家暴受害人要直接站出去接受支持,還有一些困難,有些行善者希望能夠直接接觸他們,但服務對象比較沒辦法,這需要去突破。希望 有一天家暴或性侵的被害人,可以不用承受異樣的眼光。

另外,現階段需要透過專業人員去協助他們,行善者能夠了解,要幫助及支持不同類型的被害人,在不同階段須透過不同方式,未必每個個案都很單純只需要經濟輔助。

家 扶的服務是持續的,每年都要編列預算應付開支,但目前較穩定的財務來源是認養人制度,這部分是固定捐款,家扶也向政府申請補助並對外公開勸募,或從活動中 募集經費,一旦發現募款進度有落後,就會強化募款,而且只要提出呼籲,通常就會有捐款進來,從這方面也可看出台灣民眾真的很有愛心。

何素秋表示,不過民眾會有選擇,說真的兒童是民眾比較願意幫忙的對象,他們認為兒童是需要被保護的,兒童的人生各方面是操控在大人手上,因此較願意幫助兒童。

國外十一準則 顧己更顧人

何 素秋表示,國外需要透過很多行銷及廣告才會找到捐助人或認養人,但是在台灣,近十年來社會公益這塊成長很多,也許是很多助人消息及被助人回饋消息被報導出 來,讓更多人願意付出。以家扶為例,強調是「啟動愛的循環」的工作,受助人有很多回到家扶幫忙,這些溫馨故事讓更多民眾了解,無形之中能營造出社會氛圍, 就是樂於幫助人。

紀惠容談到,國外長期受西方宗教影響,教會有一個「十一奉獻」,必須把收入的十分之一奉獻出來,十一奉獻是很多基督教徒生活的準則,也變成生活的一部分,深深影響著西方社會。

她說,常看到西方民眾將十分之一的奉獻用來支持公益團體、用在社區或用在教會中,他們希望收入不是只用在自己身上,不單顧自己也顧別人。有人多年來都這樣做,進一步還去研究哪些是真正需要受助的人。

兒童福利聯盟執行祕書黃韻璇指出,關於捐款部分,國外的民間單位不會像台灣這樣,他們大部分都是跟大型的募款單位請款,假設他們的聯合勸募很強,一般小團體都不需要自己募款,不過台灣情況不一樣,很多公益團體需要做募款。

她也指出,台灣人的心很柔軟,有些孩子需要物資、嬰兒床,很快就有民眾跳出來說要捐贈,之前需要二手洗衣機,就有善心人士說,直接買一台新的。這方面的台灣人很多、很熱情,並不冷漠。◇

 

(責任編輯:趙姿敏)

本文網址: http://www.epochtimes.com/b5/12/7/22/n3641137.htm台灣善行處處-好山好水好人情
arrow
arrow

    yun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