現代科技反思:你真需要「維他命丸」嗎?

作者:意文

神造了人,也造了萬物。包括讓人賴以為生的各類食物,千百年來就是如此依存著。

十九世紀營養科學的發展,食物成份分析逐漸成熟,一種新的、「科學」的知識,普遍取代了人們的信任,在醫藥科技發展的今天,卻無法相對的使人們真正的遠離病苦,甚至近代衍生出許多不知名、不可治的文明病,或許值得重新深思近一百年來風行的理論,是否合乎於人類真正的需要。
1906年英國生化學家佛瑞德列克.霍普金斯先生,在總結十九世紀初時為止的營養知識進展中發現:像敗血症和軟骨症之類的疾病,可能導因於缺乏食物中的某些成份「所造成的」。這一席話使得「維他命」的基本概念首次被提及。有了這個見解,科學家們便開始尋找和辨識食物中的這些微量化學物質,並一一命名。

而「維它命」這個名稱是1912年,由波蘭生化學家卡什米爾.方克發現在稻穀粹取物中含有「亞氨基」(amines)的化學物質,並在這名稱前加上vita(拉丁文生命之意) ,便是維他命(vitamine)名稱的由來。

直到1940年最後一種維他命才被發現出來。到目前已知有13種維他命以及16種礦物質是人類生存必需的元素。當初發現這類元素時,是以食物形態存在而測定的,並非是單獨抽取某些元素。當食物被吃進體內,所有存在的化學物質能產生相加相乘的效果,想一想為何胡蘿蔔的組成成份非得是這樣,而不是那樣,其中包含著造物者的美意,要人們由攝取各式各樣的食物,從中獲取營養,就足以維持人類生命生存之所需。沒有什麼藥丸,可以比得上自然的食物所獲得的整體營養。經研究發現,由食物吸收的營養利用率較高,其中存在著不可知的化學變化,是經由單一提煉或化學合成的營養素所無法比擬的。

以食物中所含的礦物質來說,每一種礦物質都是單一的元素,通常它們是與特別種類的氨基酸或維生素結合在一起的,其存在形式與維他命丸截然不同,甚至有些元素單獨存在時是有毒的,但是存在於食物中時,卻是穩定而無毒的。

人體內中的礦物質,是處於微妙的均衡狀態的。當我們是由食物中攝取礦物質的供應量時,身體機能會自動維持這種均衡,而外來的補充物卻會破壞這種平衡穩定。換句話說,實驗室中的所謂高科技生化藥丸,是無法取代食物對人體的重要性的。所以維他命丸單一的成份怎可能發揮全部的功效,但是這種思考方式正操控著西方科學。我們知道,再尖端的科學,也沒辦法造出精密的、自動化的有機體。造物者巧妙安排人類由攝取食物而能生存,必有他的道理。

另一個應當澄清的觀念是:除非經由醫師診斷認為缺乏某種元素而開給的處方,否則不要隨便服用單一成份的礦物質、維他命。因為沒有一種元素是可以單獨行動的,它們的功能都是彼此互相牽動、協調、制衡著。當過量或者不必要的元素被吃進體內,身體必須立刻做出辨別,會造成體內不良的連鎖反映,反而使其它元素受到不平衡的連累。

美國一個權威科研機構RDAs「醫學研究所」制定,就美國人每天應該吃多少量的各種維生素和礦物質,才有益於健康提出建議的全國性指南,並附加編製了大劑量服用何種維生素會有害人體健康的清單。而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(FDA)卻沒有強制規定,維生素的瓶子上列出安全的上限劑量。

而詭譎的是,新的研究報告不斷的出現,以維生素A為例:男子每天足量攝入900微克、女子攝入700微克能保護視力和免疫系統功能,但每天超過3000微克對孕婦來說,則會有生育缺陷的危險性,對一般人來說會損害肝臟。然而,許多維生素補充劑是以國際單位(IUs)出售的,讓人根本不知所措。儘管3倍於 RDAs量的多種維生素以及更大規模的「大劑量」補充劑的銷售很盛行,但在FDA修訂維生素補充劑標籤以前,沒有人知道安全的上限劑量將為多少。

我們人類已經許久不曾靜下來傾聽自己內在的聲音了,神造的這個極精密的有機體,其實不斷的釋放出信息。可惜古代人們天人合一的生活智慧已消失,現代人們自己也不會解讀了。

經謹慎安排的廣告,確實能讓人相信每個人都需要它。當人們不瞭解自己真正的需要,而將健康寄托於一顆顆的藥丸上。如果,它真適合於人類食用,當初神就造出來了,也省事多了,何必有各式各樣的食物供給人類食用呢?我想,風行了近一百年的維他命風潮,是否能為人類帶來真正的健康,在下一個世紀中有待考驗。

發表時間:8/10/2004
正見文章:http://big5.zhengjian.org/articles/2004/8/10/28602.html

 

arrow
arrow

    yun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